在海尔,网络家电已经成为了今年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从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到总裁杨绵绵,网络家电已经占据了他们的主要目光;集团各个事业部也因为考核指标的调整,提高了网络家电优先级,倾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海尔内部刊物《海尔人》报上连续一个月每期刊载“u-home”,网络家电在海尔炙手可热。
从1999年开始,海尔投入研发网络家电。历经7年时间,网络家电更新了三代产品;家庭网络平台从“e-home”升级到“u-home”,终于在今年被集团领导提上日程,从而开始了网络家电的加速度发展。
一方面,海尔在今年所有电器预装网络家电接口的基础上,迅速要在海尔中高端的主流电器中加入网络家电的模块和功能。如果说预装接口还只是表明海尔的意向,成本不大的话;加模块和功能就是为直接进卖场做好准备了,涉及很大的成本投入。
另一方面,海尔在北京的网络家电专卖店已经正式营业了。除了北京,海尔将在上海、广州和青岛建这种专卖店,卖家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因为网络家电不同以往,人员培训、家电安装和售后的服务都需要一套新的流程,通过在这四个城市的试点,海尔希望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网络家电销售、服务流程,然后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同时,建专卖店还可以直接接收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调整和修改网络家电具体执行策略。
原来海尔的网络家电的推广主要依靠研发部门和房地产商的联合,一个个新建住宅小区的铺,植入全套海尔网络家电,影响力始终有限。今年开始,网络家电的推广进入商流平台,也就是进入卖场中,消费者不一定要购买全套海尔家电,只买电视或洗衣机也能享受部分的网络家电功能,一步步渗透,让消费者对网络家电产生依赖,逐步进入家庭。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比小区式推广更有效果。
海尔的目标是要激发消费者需求,从而带动其他家电厂商跟进,共同采用“u-home”的标准,否则海尔独自前进也无法带动整个产业链。
在产业未动之前,标准需要先行。
今年7月4日,海尔对外发布了新的家庭网络平台—“u-home”。这是在e家佳网络家电标准基础上的升级。原有的标准主要规定家电之间互联互通,这是家庭网络的基础;新的平台引入了服务概念,规定了家庭对外服务的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的升级预示着下一步产业化的方向—服务。
只有引入服务提供商,网络家电才能真正让消费者感受新的体验。从开始的卖网络家电到卖网络家电功能的芯片,海尔的产业升级路径终目标是成为家庭增值服务运营商,实现从卖家电送网络到卖网络送家电的转变,也就是张瑞敏所说的“高增值下的高增长”目标。
闪联全线预装家庭网络
今年入夏,成立刚满半年的闪联公司从偏远的北京上地开发区,悄然迁入了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带的一座写字楼,人员规模也有了进一步攀升。“我们的目标是占领中国数字家庭市场,为此我们会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7月中旬,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副总裁刘清涛对《互联网周刊》说。
刘清涛曾在联想研究院工作了4年,但如今,他已经同联想集团划清了界限,“每一名进入闪联工作的员工都必须同原来的公司解除合同,包括闪联公司总裁孙育宁,这样才能保证闪联的独立性。”很多联想和TCL的员工都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了闪联,而更多的员工则是通过外部招聘加盟的。
对闪联来说,这是必经之路。在闪联组织成立的初期,联想在其中占有的股份和权利,联想为推广闪联可谓不遗余力,但一家企业独大的局面显然不利于一个产业联盟的扩张,这也成为许多企业长久观望而不入盟的原因。淡化联想色彩,成为闪联必须完成的任务。2005年11月,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成立,有8大股东入股,共同注资5000万元,联想只占据了其中一席,这意味着联想已经不再是闪联的代言人。而在人事关系上,闪联则采取了单轨制的办法,即要求员工同原来单位解除关系。
“以公司化运作产业联盟,有效解决了中立性和资金问题,这也是闪联同其他数字家庭组织相比的优势。”刘清涛说。由于闪联由国内多家大企业共同投资,不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因此众多对数字家庭抱有兴趣的公司纷至沓来。截止到2006年7月,闪联的联盟成员已经扩大到了67家,其中甚至还包括韩国LG电子、飞思卡尔半导体、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公司。刘清涛认为,其他国内组织存在这样的机制弊端,一家企业领军的方式并不利于充分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我们不能再重蹈类似EVD、WAPI标准的覆辙。”
除了联盟阵营不断扩大之外,各家企业推出闪联产品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据闪联工作人员介绍,2005年全年,闪联联盟成员一共销售出了100万台相关终端产品,其中包括笔记本、电视机、手机等,今年的目标则是翻一番,达到200万台。
但是闪联的道路并不平坦。闪联面对的竞争对手除了旗鼓相当的海尔军团之外,还包括英特尔为首的DLNA、日本企业主导的UOPF等组织,与国外联盟相比,闪联的劣势在于品牌号召力和资金实力都有不足。在国外,一个标准的推广费用每年达到数亿元,闪联仅有的几千万元资金有些捉襟见肘。闪联能否在资金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站好位,成为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为了加速占领市场,“2005年,我们要在国产PC普及闪联。”刘清涛透露,目前联想和长城已经在其PC生产线大规模预装闪联任意通,其他的国内PC厂商则都在洽谈过程中。“闪联的渐进策略是先PC、后电视,在国产PC基本闪联化之后,闪联就可能成为事实性的标准。为了吸引国内PC厂商预装闪联产品,我们开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只收取低廉的费用,甚至免费,都可以谈。”
西门子牵手中国运营商
西门子今年次和国内运营商合作推出数字家庭,这也是国内通信领域次紧密合作
今年的5·17电信日,西门子和武汉电信合作推出“Smart Home”的数字家庭试点,这是西门子次和国内运营商合作数字家庭。在这之前,西门子也曾与上海电信合作过数字家庭,但侧重研究,而在武汉的试点则侧重应用。
西门子的“Smart Home”包括家庭控制、家庭娱乐、家庭安防和家庭医疗四大块内容。其中的就是家庭娱乐,也就是西门子的IPTV解决方案。这也是西门子由传统的设备供货商向综合的信息供货商转型的重要一步。
西门子通信集团固网业务总裁Christian Unterberger说,全球范围内语音市场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趋势是,从固定向移动转移,从PSTN向VoIP转移,传统语音不再像过去一样有着很强烈的需求。因此,固定网络的传统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要想把固网的优势显现出来,区别于其他网络,大容量的多媒体传输是一个方向。因此,Tripleplay(多重播放)等应用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要支撑这些应用的发展,西门子推出了Smart Home方案。Smart Home的优势在于各种功能的模块化。今后,硬件将是一个大平台,各种家庭娱乐、家庭安防等应用将可以模块化地加上去,五个、十个、二十个等等,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全新体验。西门子承认“Smart Home”会占用更多的带宽,需要运营商进行网络的优化和演进,这对设备商也是一个机会。
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NGN及多媒体总监张健说,西门子要想在家庭网络中增值,就必须要集成尽可能多的应用,事实上在“Smart Home”中,很多设备也不是西门子通信集团的,而是集成的。只有尽可能多的整合网络和应用,才能体现西门子和运营商的价值。否则,消费者可以直接从房地产商或者专业公司购买各种应用。
而且,在整合网络上能体现西门子的优势,因为每增加一个网络就像多边形增加一个边一样,困难呈几何级增长。所以,西门子在数字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系统集成商和咨询服务,后者是因为西门子集团还有医疗、电器等其他集团提供跨行业经验。
具体到提供给武汉电信的解决方案,由于国内外关于数字家庭的标准众多,西门子采用何种标准协议尚未定,但是张健说,西门子倾向国外的标准,既会采取有线、也会采取无线连接的模式。至于终选用哪种方式,就要看用户会为哪个买单了。
其实,选用什么的模式和合作伙伴是西门子在数字家庭中争论多的。因为标准代表的是对现在市场的理解程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应用还没搞清楚的时候,过早的定接口、通信协议等规范可能会阻碍以后的发展。
而应用在各地又各有不同,比如西门子在与广东接触时发现,放在位的是安全,当地消费者对水警、烟警和非法闯入警报等安防应用特别热衷,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消费者可能更热衷于娱乐方面的应用。
西门子通信集团的数字家庭方案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有实际进展,比在全球晚了大约一年多时间。按照西门子预测,数字家庭将兴起在国外,中国会相应的晚一两年时间,2008年之后数字家庭将真正在中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