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影响未来运营模式的十大技术趋势

更新时间: 2006-07-28 15:51:45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693

十年前,ATM被一致认为是网络的核心承载技术,十年后的今天,IP击败ATM被公认为未来网络的出路。我们是不是应该再一次从产业的角度去审视未来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会不会再一次的改变未来网络和业务的发展方向?

 

 

本文分析了当前十种技术趋势,这十种趋势代表着未来网络和业务的发展方向,将从业务到接入对未来的运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引领时代前进的…… 

    趋势一:中间件的爆发
从前,电信设备仅仅分为软件和硬件,二者通常是统一进行开发和部署,联系紧密不可分离。然而在业务日益丰富的今天,它们已经难以无缝的配合以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业务需求,因而产生了中间件的概念,它的产生使得未来的电信技术能够在软件和硬件、IT和网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中间件的概念较为宽泛,可以看作是上下层之间的一个桥梁,在它们之间提供控制服务使得上下两层更加完美的配合。例如,中间件可以为业务开发商提供更为简化的工具,使得其缩短开发周期。从前,操作系统为PC提供了类似的功能: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复杂特性为软件开发商提供编程接口(即系统调用),而今中间件是将这一概念延伸到了运营网络服务提供甚至是任何的业务和应用领域,试图通过这样的中间控制屏蔽底层网络复杂特性,从而简化业务和应用的开发。

 

 

    中间件的出现渐渐的将网络和应用相分离,从前的应用软件是面向网络的,而中间件的出现让他们逐渐远离网络,而专注于业务和应用本身的实现。这样,网络对于应用而言,仅仅是通过中间件抽象出来的服务接口。其次,在中间件出现以前,安全是网络或者应用的问题,而今,安全是中间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信消息、身份管理和业务逻辑等是未来中间件的发展需求。 

 

 

    中间件的出现为电信厂商和IT厂商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传统的电信设备厂商更擅长运营级网络设备的制造,而IT厂商更善于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丰富的业务与应用,二者在未来中间件市场的博弈必然会推动未来网络和业务的发展。

 

 

    中间件的兴起对于运营商而言机会和风险并存。在未来,如果中间件被广泛部署到用户终端,那么网络将失去差异化的特性,这样价格成为决定用户去留的因素。相反,如果中间件能够广泛的部署到运营商的网络,那么运营商将有能力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为不同的业务开发商提供丰富的服务接口,运营商的网络将会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因而,对于运营商而言,抢占中间件并且推动其在网络侧的部署意义重大。

 

 

    中间件终花落谁家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除了运营商的推动还取决于厂商的竞争,IBM和Cisco关于SOA标准发展方向的激烈对战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作为网络设备提供商的Cisco提出的面向业务网络体系(SONA)力图将中间件部署到网络侧,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IBM提出的WebSphere侧致力于将这样的特性部署到终端侧的数据中心。 

    趋势二:用户体验管理

 

 

    如今,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需要改变他们在部署一项新业务的过程中对待消费者的方式。即从传统被动的“为了提供服务提供服务”模式向“为了服务用户而提供服务”的主动模式过渡。

 

 

    在电信产业链中,用户虽然是终的服务接受者,但他们并不会主动的去发现需求,甚至连服务体验质量的度量也难以做到准确。因此,运营商甚至是整个电信产业要想发现用户的需求,例如短消息这样的杀手级应用,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用户体验管理。

 

 

    电信运营商同时还必须明确不同终端用户对于业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段对于业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对于每一类用户都进行差异化的管理。例如,某些在气头上的用户如果没有得到即时的服务很可能会更加恶化他们的情绪,而另一些心情平和的用户即使电话断线几次或许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易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是电信业务开发的一个永恒主题,例如IPTV服务的提供中,许多接受了传统电视的中老年用户很难接受具有复杂PC操作的IPTV软件,对于他们而言易用性是位的。无论是通过网站还是通过蜂窝电话,提供给用户的服务都应该是方面和直观的,同时,计费方式也应该是高度准确和及时的,用户必须能够及时和方便的了解自己的消费金额。

 

 

    因此,用户体验管理的关键是了解用户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电信运营商需要通过各种新兴的手段去准确的把握用户的需求,从而指导新业务的开发和部署。在这些过程的开展中,运营商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例如Nike和可口可乐公司是如何把握消费者需求,并且终占领市场的先机。

趋势三:网络和服务的可靠

 

    电信产业一直在解决服务质量的问题,如今,传统的电话业务服务质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然而,新兴的无线Web、无线流媒体、IP网络等技术的服务质量对于运营商而言仍然是一个难题。

 

 

    这就是网络和业务的可靠在未来网络的发展中仍然是一个关键因素的原因。在未来,协同化的网络、服务器和用户终端将为用户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业务体验。

 

 

    近,Dittberner Associates 完成了对于电信可靠性和远程测试市场的调查研究,并且预测在2010年这类市场将从2005年的2.8亿美元增长到3.7亿美元,其研究结果显示:

 

 

     服务质量管理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网络质量保证体系(故障和性能管理)并没有提供直接的终端用户服务体验度量方式和管理,因此在未来需求驱动的业务模式下难以准确衡量消费者的体验。近,Vallent和Telcordia等公司开发了先进的服务质量管理解决方案,通过业务模型和性能管理、信号设备和网络探针等关联性的反馈来分析业务的质量。

 

 

     性能管理渐渐取代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需要的,但是其在基于IP的技术领域被淡化并且在逐步被性能管理所取代,因为性能管理可以通过前摄(Proactively)监控和预测在网络或者业务的故障发生前就进行校正,这样大大降低设备故障排查的成本。据统计,目前的电信设备维护80%的成本都消耗在故障排查上,因此高性能的设备性能管理是未来电信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无线仍然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无线网络运营商是网络可靠性解决方案的买家,占据了市场份额的52%。

 

 

     大型的测试公司将介入信号设备市场

 

 

    Tektronix和Anritsu两大测试公司近来的并购使得其进入了可靠性服务的市场,NetTest和INET已经获得了OSS厂商的市场。另外,Tekelec加入了这场争夺,瞄准了法国的信令厂商Steleus。这些事件都表明了信号设备在用户中心的业务质量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新兴的这些公司力图对于行业的领头公司Agilent发起挑战。 

    趋势四:WiMax终将被接受

 

 

    近五年关于WiMAX的赌注应该都是正确的,曾经关于WiMAX将成为一个热门技术趋势的预言终将成为现实。这项技术曾经由于得不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动而徘徊在是否被放弃的边缘。

 

 

    今年,WiMAX技术得到了便携设备和移动设备的认可,人们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的优势。运营商和设备厂商意识到固定无线技术并不能推动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相反只有便携和移动的宽带无线技术才能推动技术的前进。因而,这些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IEEE 802.16e标准的开发和制定。Current Analysis无线基础设施部的首席分析师Peter Jarich宣称:“从事‘16e’标准制定的设备商解释说‘e’不仅仅是支持移动设备接入,同时也支持固定设备继而,可以看成是对固定无线接入的改进”。Jarich的言论彻底打破了阻碍WiMAX发展的固定无线宽带接入理论束缚,他强调:“是移动市场的需求使得WiMAX重获新生”。

 

 

    今年有助于WiMAX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Wi-Fi技术的广泛被接受。Wi-Fi技术的定位是提供室内无线局域网接入,为用户在繁华的上区或者地铁站等地方提供宽带接入的高质量服务。这些年来Wi-Fi的广泛部署激发了人们对无所不在宽带视频业务的需求,使用Wi-Fi的用户甚至幻想可以在国家的任何地点都享受到移动视频业务,这恰好是覆盖范围和带宽都更为的WiMAX技术发展的动力,其标准规范的逐步走向成熟,产品化的芯片已经用到了消费者的设备中。

 

 

    因此,电信级的WiMAX技术在未来终将被用户广泛接受,因为其满足用户无所不在的宽带移动接入需求。 

    趋势五:商业驱动IP技术电信化

 

 

    十年前,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和其泡沫的扩张,一个关注ISP的杂志Boardwatch推测互联网未来的竞争依赖于业务提供商之间公平的组织体系建立,他们甚至表示美国通信委员会有必要统一管理和运作这件事情。但是,这样的预言没有成为事实。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P技术的标准化和商业进程之间向脱离。定义IP标准的IETF组织明确的指出他们并关心商业问题。

 

 

    标准化和ISP的发展停滞将IP的风险投资机会让给了电信运营商。在这一趋势下,IETF的位置并不非常的清晰,许多厂商已经开始将IETF改变成一个商业驱动的标准化组织。

 

 

    目前,许多重要的网络问题已经在非传统IP标准化组织展开讨论和规范,这些组织包括ITU、3GPP、ETSI、IEEE、MFA以及新兴的IP领域论坛。这些组织都为IP技术带来了商业角度的需求驱动力,并且已经开始讨论从前遗留下的IP技术商业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互联网的鼻祖David Clark曾经强烈的指出Internet已经忘记了重要的一个协议“路由金钱”,而今众多商业驱动的标准化组织兴起表明当前的互联网进程并没有忽略这个重要的设计原则。

 

 

    运营商之间的“圈地运动”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唯独Internet例外,这是数十年来国际通信领域地一条公认法则。在电信领域,运营商通过一纸合同就能够收回在频谱争夺上的投资,并且支柱其终端市场。这些商业模式如今已经被渗透到了IP网络的发展中,例如3GPP的IMS、ITU的NGN,以及固网-移动融合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我们可以明显的看见IP已经被作为一个电信级别的技术被各大标准化组织讨论和规范。

 

 

    记得在2004年,电信运营商历史上次将IP技术在Internet之外进行风险投资。发展如今,机会所有的大型IP网络项目都是Internet之外的融合项目。美国的运营商近已经将IPTV的计划公开,他们计划在Internet之外建立一个新的视频通路传输基于IP的视频。同时,在许多年前远离商业气息的IETF,今年来也被商业因素的鼓动开始有离开Internet领域的趋势。

 

 

    曾经的Internet普及使得IP缺少了商业的气息和可运营的条件,如今的各种标准化进程正在努力的纠正这样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趋势六:移动TV

 

 

    近年来,DVB-H、FLO、T-DMB和S-DMB等技术的飞速前进推动了移动电视的发展,进而在整个无线通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这种冲击不仅仅来源于移动TV无线传输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更得益于广播电视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

 

 

    在众多移动TV相关技术中,首先值得提及的便是多播技术(Multicast)。虽然目前我们对于移动TV的商业模式还没有达成共识,计费、内容和传输技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伴随移动TV发展起来的多播技术的价值是无可置疑的。从本质上讲,单播网络为用户个性化的传播他们所需要的数据,这样的个性化是以的带宽的占用率为代价(资源利用率),因为需要对每个用户都独立的进行内容分发;广播技术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单一的数据传输,通过牺牲个性化换取的资源利用率。多播技术正是单播和广播两种极端情况的一个折中,能够在满足一定程度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即是对一组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全部的用户),尽量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参加多播的用户之间能够共享资源)。进一步而言,多播技术的这种在单播和广播(个性化和效率)之间的折中正好映射出了移动TV发展过程中,承载视音频流媒体的新型网络需要在单播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之间取一个折中方案。

 

 

    运营商并不希望为风险较高的移动TV业务建立一张全新的网络,这样的投资不一定能收到成效。而3G网络上的多播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避免运营商为移动TV去开辟新的无线频谱资源。同时,将这样的多播技术架设到移动通信网络以后,可以同时满足个性化和高资源利用率的双重要求,运营商可以对于比较普遍的业务进行多播提高带宽利用率,而对于个性化的业务需求进行单播。

 

 

    然而,要想终部署实现这样的多播技术,目前却又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例如,新的基于多播的移动TV业务必须需要移动终端设备的有效支持,否则难以普及。然而,目前的技术格局呈现一个混乱的局势,各个厂商都在努力推进自己的技术标准,同是3G豪门,诺基亚一直努力推动DVB,高通则致力于FLO标准的研发,而爱立信则试图通过他们的爱立信移动平台(EMP)将MBMS整合到终端设备中。

 

 

    因此,未来的移动TV发展代表着网络融合的一个大的趋势,移动通信网络将为传统的广播电视网带来个性化服务的生机,而多播技术也必然为移动通信网络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出显著的贡献。 

    趋势七:灵活的计费模式

 

 

    随着各种宽带业务在无线和有线领域的普及,运营商目前的无差异化计费模式很难满足未来宽带计费的需求。

 

 

    目前的计费模式只能按照流量或者时间进行业务无关的无区分统计,这是由于传统的运营模式通常是网络和业务绑定在一起,有限种类的服务对应着各自的承载网,在计费时并不需要进行业务的区分。然而随着宽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基于IP的业务层出不穷,丰富的业务并没有为传统运营商带来预想的收益,甚至反使得他们失去了对业务管控和计费的能力,而只能专注于基础网络服务的提供。其实,同一网络承载的不同业务应该给予不同的计费标准,这正如同一果园生长出来的水果会拥有不同的标价一样无可厚非,例如,同是基于IP网络承载,具有QoS保证的VOIP业务就应该比基于P2P网络的多媒体文件下载业务执行更高的收费标准。

 

 

    今年,计费领域整体的技术浪潮是基于会话的区分化计费。比利时的电信公司Telenet正在利用Yair Sakov公司的解决方案实现灵活的计费模式:他们先为每个用户都分配一定限额的基本带宽资源进行呼叫建立,而如果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带宽资源得到更高质量的通话,那他们可以选择购买这些额外的带宽资源,从而使得网络可以针对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顾客进行差异化的计费。

 

 

    IDC的研究员Shira Levine指出,部署一个具有区分计费功能的计费系统并不是非常的困难。

 

 

    我们的一种选择是在终端设备控制协议中加入一定的反馈机制,例如改进SIP协议使其能够反馈业务的种类等信息,然后传输到计费系统中,这样便可以实现不同业务的区分化计费。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基于状态控制的业务,例如基于SIP这样的事务状态控制的业务,我们可以对这些事务状态的控制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区分化的计费。

 

 

    另一种办法是直接在IP中加入对服务的区分,其本来提供的TOS(服务类别)字段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运营商可以直接在核心网中完成区分计费的任务,而不需要交给不可靠的用户终端来完成。

 

 

    因此,对于集中式管控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实现区分化的计费并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对于宽带运营商而言,要想在传统的IP之上实现差异化的计费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趋势八:新型网状体系结构

 

 

    九十年代初期,万维网的发明使得Internet得到商用,那时候,如果用光设备作为传输承载,每兆带宽的成本大概是2500美元,而今,同样带宽的成本已经降到了不到20美元。

 

 

    诚然,光传输成本费用仍然太高,这使得其在短时间内被普遍接受相对困难,但是光通信技术的存在必然对未来的网络体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看来,这样的冲击不仅仅局限在骨干网的核心交换设备上,也存在于接入网等边缘设备。

 

 

    在传统带宽受限的环境下,我们通过各种复用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步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是两种典型的方案,而由于统计时分复用资源利用率更高,而且特别适合于业务量不固定的网络形态,所以Internet采用了基于统计时分复用的分组交换技术。这样的技术在Internet兴起之初极大的推动了其发展,使得宝贵的带宽资源得到的利用。

 

 

    互联网这种无状态的分组交换技术,使得传输的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随之飞速发展的是各种补偿技术,例如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等。这些技术在补偿网络可靠性的同时无疑增加终端实现的复杂度和成本,在光传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年,我们应该考虑是否能够用高速的光接入技术来提高带宽资源,而减少各种复杂网络技术的部署。

 

 

    首先,用轻量级的交换设备取代现有的具有复杂路由、排队和缓存的骨干网络设备有利于运营商降低网络运维的成本。从前,当带宽资源受限时候,我们设计了一种“网络-主机”的分级结构将流量集中到网络的中心,而今,我们完全可以基于光网状网(mesh)在接入侧实现高速的承载,从而减轻骨干网络的负荷。 这样,从前费用高昂的核心网设备将不再被需要,而被光接入设备所取代,为了集中共享带宽资源而部署的交换与路由技术将不复存在。

 

 

    其次,各种自适应的路由技术和协议在带宽资源日益丰富的未来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未来如果能依靠光接入技术实现超宽带传输,那么任何路径优化策略都将失去价值,因为那时候任何传输路径都会具有同样的成本和速度。

 

 

    ,如果未来的计费模式发生变化(正如前面所言,不再是按流量计费,而是区分化的计费),各种以流量作为评价标准的路由方案偏离其设计初衷。在未来,带宽资源或许不再想今天那样可以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因此,随着各种光传输技术的发展,带宽资源在未来将会得到有效的保证,那时候整个核心网络的路由与交换技术有可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或许根本不被需要交换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健壮灵活的网状结构。

趋势九:业务管理

 

    基于IP的业务和应用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IP技术高度开放的架构屏蔽了底层复杂的网络,这不仅使得业务开发商可以利用编程接口(API)快速的进行业务的开发,同时也在逐渐打破传统业务和网络垄断的运营模式。这使得运营商不得不加快他们对新业务的开发的速度,以争取在和Internet的业务提供商的竞争中得到主动。

 

 

    对于运营商而言,缩短新业务开发周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是开发和部署业务管理平台,将各种底层的服务都抽象成为业务接口,大大简化上层应用的开发的复杂度,从而加快业务开发和部署的速度。

 

 

    其次,通过业务管理平台,运营商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对于其拥有的各种底层服务能力进行有效的抽象和组织,使得它们能够在业务开发的过程中快速准确的被利用。正如Dittberner Associates公司的研究主任Dan Baker所言,当运营商的各种服务能力日益强大的时候,统一的管理和整合尤为重要,否则众多杂乱的服务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而生成新的业务。业务管理可以将抽象后的底层服务划分为尽可能小的可重用组件,从而构成一套业务生成环境。Axiom System公司的CEO Garth Senior正在积极的推动业务生成环境的发展,他认为通过这样的业务环境抽象过程可以加速业务的生成和部署。

 

 

    再次,基于业务生成环境的业务管理在未来有可能会打破传统Internet为IP设计的端到端控制模式,使得基于IP的业务和应用能够更加灵活的被网络所承载。这对于运营商扩展IP的潜在价值极为有利,使得核心网络能够被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因此,业务管理平台将底层提供服务的组件抽象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整合了各种底层网络的资源,为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趋势十:高速可信的“隧道”技术

 

 

    目前,虽然IP已经被公认为下一代网络的趋势,然后对于未来网络我们正悄然面临一种全新的变革与挑战,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这并不一定意味着IP的地位会有所动摇,而是说IP可能被一些更为先进底层传输技术所承载,例如基于光管道的快速光交换网络。

 

 

    其次,当无状态“尽力而为”的IP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电信级的网络中时,服务质量需要得到严格的保证,特别是将IP用在移动通信核心网这样的具有显著特点(例如用户漫游而需要的移动性管理)的专用网络时候,我们需要对IP进行改进。

 

 

    再次,安全性也是运营网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企业任何的基于IP的应用都希望能够得到充分可信的保证,特别是VOIP等服务。一个没有严格可信保证的IP网络是很难单凭价格优势就征服企业的。

 

 

    综合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隧道”技术是克服IP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看作是平衡IP低成本和适用性的一个有效手段。所谓“隧道”就是利用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将其他协议产生的数据报文封装在它自己的报文中在网络中传输。在目的局域网和公网的接口处将数据解封装,取出负载。通过封装IP包的隧道技术,我们可以实现高速传输、加密处理、移动性管理等电信网特定的需求。

 

 

    “隧道”技术发展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他的好几个时代,从承载以太网、ATM再到IP。未来,这些“隧道”技术将可能会成为网络的主要部分,甚至可能直接在光传输网络中执行。它代表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融合(IP化)的大前提下进行特定的端到端控制,满足特定服务的可信、可靠、可管控等需求。 

    本文阐释了目前看来十种可能对未来运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趋势,虽然五年后我们再看那时的技术趋势甚至会让人难以置信,但我们相信网络和业务发展总的趋势是开放和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智能的业务。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