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手机厂商频退市 盲目扩大和过度依赖渠道是主因

更新时间: 2006-07-18 15:07:17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631

   7月6日,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在厦门的仓库被湖里区人民法院查封,唯开手机为此惨败退出中国,成为退出中国的款韩系手机厂商。 近两年手机厂商退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其中既有国内厂商,也不乏国际知名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的日系手机在中国市场也已经全线崩溃。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各大手机厂商借二连三的退市?计世资讯通用产品研究部主任、分析师郭畅表示,从表面上看厂商的退出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如果从内在原因去看,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盲目扩张生产是失利主因

   “盲目扩张生产,导致恶性循环是手机厂商失利中国市场的主因。”郭畅称。他表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从起步一直到2003年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在高利润高增长的吸引下,一方面原有厂商不断加大自身的产能;另一方面,新的厂商通过租牌和合资等渠道获得市场的准入资格。但是,随着新旧厂商不断地增加生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不平衡。

   “这两年手机市场的销量虽然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市场供给则以30% 以上的速度飞速增加,手机市场明显供大于求。”郭畅称。他强调,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手机厂商纷纷希望通过提高产量以实现规模效益,但是一旦市场销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大量的库存积压和固定资产投资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无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甚至导致资金链的断裂,终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依赖渠道损发展基础

   郭畅认为手机厂商退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手机厂商过渡依赖渠道而动摇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渠道对上游厂商的制约能力在逐步加强,众多的二三线厂商为了在市场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更加注重渠道的力量,甚至把和移动运营商的产品合作当成了重要的销售渠道。”郭畅表示。

   但是,他强调,手机厂商过度依赖渠道也产生了相当多的副作用:谈判能力大幅度减弱、利润微薄;渠道忠诚度差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多数手机厂商。而渠道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困境;渠道的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导致手机厂商难以有长期规划。

   与此同时,郭畅还认为,技术储备难以适应用户需求调整,也是一些手机厂商在中国市场失利的重要原因。他介绍,2004年以后,手机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求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更加丰富,厂商在服务和技术上的比拼达到白热化程度。而不适应这种调整的厂商自然没有生存空间。

   ,郭畅强调,中国未来手机市场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即使考虑3G应用的因素,市场容量也无法养活几十家厂商,中国手机市场调整仍将继续进行。手机厂商的生存底线是市场份额的3%,也就是说,手机销量在250万以上的厂商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到2008年,手机市场的品牌厂商将只剩下10家左右。

   相关报道 缺乏资金及技术致唯开退市

   诺盛电信咨询分析师韩小冰认为,唯开的退市,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及受技术限制。

   “在面临亏损时,三星、LG为代表的大厂商借助集团的实力,容易度过难关,但是对于以手机为主业的VK来讲,却难以获得有效的援助。”韩小冰说。他表示,VK曾试图通过借款(向韩国运营商SKT借款100亿韩元),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约14亿韩元),出售(同摩托罗拉接洽过)等手段来避免破产的命运,但是,由于积重难返,VK终无以为继,终于宣布因无力支付17.8亿韩元的到期债务而申请破产。

   韩小冰称,由于进入手机行业时间较短,缺乏技术积累,VK主要依靠其时尚的设计和巨额广告宣传来推动其手机的销售:曾斥巨资聘请宋慧乔、全智贤、安在旭为其手机代言,仅聘请安在旭代言的支出就高达8亿韩元。他认为VK的这种商业模式在手机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利润率相对较高的时代能够较快地抢夺市场份额。

   韩小冰认为,伴随着手机厂商数量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厂商由单一的市场能力逐渐转向技术、品牌、产品、渠道的综合竞争力的竞争,VK为代表的中小厂商守住细分市场尚可维持,但是试图同大厂商开展全面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受制于技术限制,其推出了多款以“超薄”为卖点的手机都停留在样品阶段,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销售。而模仿式的手机设计也招致了相当多的非议,对于VK品牌的美誉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005年以后,唯开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本来就不高的市场体份额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2005年出现了649亿韩元的巨额亏损,2006年季度,VK又出现了89亿韩元的亏损。”韩小冰说。他表示,随着全球手机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手机行业利润的摊薄,来自银行和政府的支持在弱化,韩国厂商除三星、LG等巨头外,缺乏规模优势的中小厂商未来出局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作者:杨章玉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