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调查显示:国产平板电视品牌的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70%下降到了50%,这种市场萎缩的倾向还在不停地延续。该调查还进一步表明,即使是这种越来越低的市场占有率,也是以极低的利润为前提,甚至有个别厂商正面临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危险。
而在利润相对丰厚的45英寸以上的高端平板市场,LG、松下、日立、索尼等国际品牌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面对这种情况,家电领域的市场专家惊呼:“国产平板电视很有可能重蹈手机覆辙!”2004年,国产手机一度占据了54%甚至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06年,它们大多数都居销售的后20名位置,市场占有率平均不到30%。难道相同的一幕将在平板电视领域重演?
国产平板电视走到今天的地步与其在核心技术上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国产平板电视爆发的初阶段,面板、主控制芯片以及核心部件的加工设备均依赖进口,即使是有实力的国内厂商,所做的也不过是像“攒电脑”一样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组装工作,对于复杂多变的平板市场,其产销链的脆弱性不言而喻,市场稍有变动,就可能带来致命的风险。
随着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逐渐开发,国产品牌也积极调整在核心技术上的位置,比如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家合作、研发自主创新的“芯片技术”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的是,那些掌握平板电视上游核心技术的国外厂家亦在飞速前进,比如LG电子42英寸等离子生产线已采取的8面取技术,大幅提高了产能,50英寸生产线正应用3面取技术。在液晶电视方面,三星和索尼7月14日签订了一份关于合作生产第八代液晶显示器面板的终合同,两家公司将各按50%的比例投资19亿美元,在韩国忠清南道唐井建设第八代液晶显示器面板生产线。除三星和索尼外,日本夏普公司已率先涉足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其生产线将于下月正式投产,到今年底将形成月产1.5万张面板的生产能力。
这些国外厂家无疑拥有更大的价格空间,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便是:2005年年底,松下、索尼、LG、夏普等外资品牌平板电视全线降价,部分产品与国产同类产品的价格差缩小在2000元以内,已经给国产平板电视市场份额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正是由于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厂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自主创新,使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平板电视市场体现更加明显。正如平板电视领域所有厂家所认可的那样:“平板电视产业的‘准摩尔定律’化进一步扩大了‘马太效应’,在平板电视领域,实际上现在各厂商竞争的不是品牌,不是价格,更不是‘高清’、‘真高清’、‘双倍高清’等所谓的概念,而是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实际上这才是厂商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