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外资企业产品占主导地位 本土企业如何扭转被动局面

更新时间: 2006-01-10 13:22:48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2364

  当前,汽车电子已纳入“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中。然而,中国汽车电子的发展格局不容乐观。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博士曾如此表示:“国外汽车电子企业用40%的资本控制了中国50%的汽车电子市场,攫取了中国汽车电子70%的利润。”

  外资企业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博世在中国总共拥有4家合资汽车电子企业,德尔福在中国拥有8家合资汽车电子企业、4家独资汽车电子企业,电装在中国有6家合资汽车电子企业,伟世通在中国有9家合资汽车电子企业。

  在2004年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博世、德尔福、电装、伟世通4家企业分别居第94位、第160位、第213位、第293位。在国家统计局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这4家与中国的合资企业也都榜上有名。但在200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份额排名前10大厂商中,只有1家中国本土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企业产品的主导地位来源于其雄厚的资本、的技术以及配套整车厂的优势。

  记者从有关权威机构了解到,在汽车电子市场中,核心汽车电子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因为它们的普及率远高于其他汽车电子产品。核心的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包括EMS(汽油发动机控制系统)、ABS(防抱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系统)等。这些产品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它们与汽车核心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当前EMS、ESP等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博世、德尔福等全球知名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手中。

  这些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正是跟随着各自国家的整车厂进入中国的。比如,上海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博世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拥有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客户,占有国内电喷领域40%的市场份额。该公司生产的EMS及其零部件年生产能力已超过200万套。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全球汽车电子产品生产开始向中国转移。对这些在华投资的汽车电子厂商来说,在中国建厂,不仅可以使其迅速抢占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而且还可以利用中国电子产品的加工基础和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控制成本,从而占领国际市场。

  本土企业大多处于弱势

  中国的本土企业无论是与实力雄厚的国际零部件巨擘相比,还是与发展了10年左右的合资企业相比,都显得相对稚嫩。

  据专家介绍,汽车音响和防盗器这两种产品与核心技术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且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这两个特点正好与中国企业在电子产品加工方面的优势相呼应。有关专家坦言,EMS这类产品基本上没有本土企业生产的;而ABS产品一般也只是给卡车、客车配套,在轿车上大多没有应用。

  此外,一些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本土的汽车电子企业难的是进入整车的配套体系。国外零部件供应商大多与各大整车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比如,德尔福与通用、伟世通与福特、博世与大众、电装与丰田都有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中国本土企业为某个整车企业配套,比国外企业复杂、困难得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电子专家龚进峰博士告诉记者,本土汽车电子企业进入整车配套体系并不容易,需要很多年的努力。国外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合作多,受到信赖,而国内企业还需要整车厂的反复验证和严格考核。

  “我们现在所做的大多是功能性开发。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就是产品缺乏在整车上的应用。应用可以暴露出我们的不足,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进一步完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分会主任何玉军如此表示。

  扭转被动局面尚需时日

  中国本土汽车电子企业也拥有一些佼佼者。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航盛凭借汽车音响这一主打产品,成功地进入了200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十大供应商行列。

  从中国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出中国汽车电子发展的基本条件。产学研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本土企业并不是一辈子只做低端产品。企业产品不高端,也不能放弃开发。”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中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因为基础研究难度大、投入惊人,短期内回报甚微,所以没有企业愿意做基础研究。”业内人士称,政府可以加强对专题研究组的支持;也可以学习日本经验,让企业共享研究成果,推动产业进步。

  另外,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更需要紧密联系。“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汽车工业。这样,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在整车上应用完善的机会。” 何玉军告诉记者,“汽车电子的开发成果必须在整车上得到验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产品领域,扩大产业规模。”

免费预约试听课